为进一步加强“英才计划”学生培养,激发青少年科学研究兴趣,开阔科学视野,涵养科学精神,树立科学报国远大理想,助推“双减”工作实施,8月7日至8日,由内蒙古科协科技教育和创新服务中心组织开展的全国“英才计划”内蒙古学员暑期综合实践研学活动走进包头,来自内蒙古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呼和浩特市第二中学、中央民族大学附属中学呼和浩特分校的英才学员和辅导教师30余人通过实地参观、现场教学、专家讲学等方式,开启了一场形式多样、丰富多元的研学之旅,学生在行走的课堂中去学习、去体验、去探索,确保学生 “研”得有理、“学”得有趣、“旅”得快乐、“行”得安全。
满怀兴奋与期待的学员一下火车,便乘车来到中国兵器一机集团展览馆。主战坦克、轮式装甲车、全地形车……各种军事装备映入眼帘,特别是当学员们看到了“一五”期间至今,军事装备的发展变革,不禁为“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的伟大变革深感自豪与骄傲。学员们在高防护特种车、多功能消防抢险救援坦克等设备旁久久驻足,深刻感悟了中国兵器一机集团“把一切献给党”的人民兵工精神。学员们纷纷表示,要学习一机用大国工匠精神打造民族品牌的奋斗精神,在未来砥砺前行,为建设科技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离开一机集团展览馆,学员们意犹未尽,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感染着每一位学员。来到北方兵器城,学员们再一次置身于装甲车、火炮、战斗机和导弹中间,共和国自主研制的第一门高射炮、自主研制的第一枚导弹、自主研制的第一种喷气式战斗机、亚洲第一大口径火炮、共和国最早的蒸汽机车——上游0932号……走在其中,学员们亲手触摸一下这些冰冷的“战士”,猛然间仿佛置身于枪林弹雨中间,每一个学员无不被眼前的这一件件展品所震撼,在这里,那些展品不仅是展品,更是功勋的记忆。
“如果,你失去了左手、左眼,右腿被炸残,身上留有几十处弹片,你能做什么?如果,你的精神上受到折磨、肉体上受到摧残,你还能做什么?”中国的保尔·柯察金吴运铎,向世界展示了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的无悔一生。走进吴运铎事迹展览馆,“把一切献给党”几个大字格外醒目。在讲解员的带领下,学员们了解到吴运铎带领工人们克服种种困难,为部队制造急需的枪炮弹药、在山沟里建立新四军第一座兵工厂、制造出新四军的第一支步枪、曾身负100多处伤仍坚持战斗在生产科研第一线的英勇事迹。学员们被吴运铎身上“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开拓进取、无私奉献”的人民兵工精神深深鼓舞,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新时代青年肩负的责任与担当,进一步坚定了学员们传承红色基因、担当时代使命的决心。
走进包头稀土博物馆,800多件馆藏文物和展、藏品诉说着世界228年稀土发现以来人类开发、利用稀土的精彩故事,展示着中国稀土88年历史文物,尤其是新中国成立后,见证、记录中国稀土工业起步、发展的生生不息、澎湃活力、薪火传承的展、藏品。“眼前细小的白色粉末就是抛光粉,它是每一个有屏幕的电子产品不可或缺之物。我手中的小小磁环,是汽车、航天、航空等领域的生命。”参观结束后的座谈环节,正高级工程师胡文鑫为学员们讲述钢铁行业近年来的现状、生产工艺流程、稀土功能材料发展前景等,学员们深切体会到稀土元素怎样撬动了工业生产的大局,怎样便利了人类的生产生活。通过参观交流和专家讲学,学员们还深深感受到基层工作者的默默付出、稀土产业的砥砺发展。在“齐心协力建包钢”展陈馆,学员们深入了解了包钢的建设发展史,现场感受“包钢为全国、全国为包钢”的生动场景和伟大实践。一张张记录时光痕迹的图片、一件件承载岁月的实物展品,述说着包头的建设发展史,展现着包头的万千气象,学员们聚精会神地听讲,并踊跃参与现场互动,收获颇丰。
学员们来到黄河街道友谊十九社区,朱红色的钢架结构上,“友谊19会客厅”几个大字分外夺目。穿过宽敞的小区道路,极具年代感的大烟囱,2000平方米的居民活动室,焕然一新的社区休闲文化广场,与“齐心协力建包钢”息息相关的墙绘、雕塑和文字随处可见,仿佛重回到了建设包钢的那段火红年代。“我们小区是包钢职工的家属楼,许多居民都是当年随父辈从五湖四海来到包头的包钢建设者,去年我们进行老旧小区改造过程中融入了许多和‘建设包钢’有关的设计。”工作人员介绍说,友谊十九社区是目前自治区单体面积最大、居住人口最多的小区,共有汉族、蒙古族、达斡尔族等十多个民族。为了使学员进一步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激发民族自豪感,社区工作人员还邀请剪纸老师现场传授学习剪纸的方法和技巧,手把手指导学员进行剪纸入门的训练。随着剪刀的起起落落,学员们手中平凡的纸张变成了一幅幅灵动的剪纸作品。
都说黄河九千九百九十九道湾,有一湾,流经包头。这一湾,并不汹涌。在九原区哈林格尔镇,静静的黄河边上,是黄河景观大道,大道旁,一架高大的水车在和煦的微风中吱哟哟地转个不停。干打垒、原木桩、石围墙,一根根老屋椽檩、一件件曾经忙碌而今归于静谧的老物件诉说着黄河两岸人民千百年来的炽热生活,讲述着古老黄河匠人的历史与传奇。这里便是包头“黄河谣文创园区”,园区内最为人称道的,则是“黄河谣工匠博物馆”,馆内设有实景油坊、酒坊、地毯坊、老磨坊、织布坊等28个工匠坊,共2万多件老物件。“哇!这是什么?我从来没见过!”“这是铁犁,装有铁制犁铧和犁镜,需由黄牛牵引,才能给泥土翻松,直至可以耕种的标准……”铁匠铺里琳琅满目的“家伙事”,毛匠师傅手里的“小玩意儿”等等,学员们都直呼“不认识、没见过”,置身这里,大家仿佛回到了阡陌纵横的农耕时代。学员们纷纷表示,看了这些农耕生产工具,真实感受到了“粒粒皆辛苦”的来之不易,领略到了传统农耕民俗文化的无穷魅力。
活动期间,学员们还参观了黄河红色藏报馆、黄河谣昆虫艺术馆,并进行了拓展训练。
“英才计划”是中国科协和教育部共同组织实施的中学生科技创新后备人才培养计划,旨在发现一批具有学科特长、创新潜质的优秀中学生,为“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输送后备力量。未来,自治区科协科技教育和创新服务中心作为“英才计划”自治区管理办公室,将持续发挥“英才计划”在发现和培养创新人才,以及在广大青少年中营造向往科学、崇尚科学的浓厚氛围方面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与科普助力“双减”和科普助力乡村振兴相关活动紧密结合,充分利用科普教育基地、研学基地、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科技教育资源,不断拓宽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覆盖面,努力丰富青少年科技教育内容,创新活动开展形式,为我区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高质量发展,全面提升全区青少年科学素质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周亚军)